ISSN 1005-3093
CN 21-1328/TG
创刊于 1987 年 (月刊)
热点文章 More>>
纳米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酚醛泡沫中的应用*
以三聚氰胺和氰尿酸为原料, 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出纳米三聚氰胺氰尿酸盐(NMC)。分别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研究了不同溶剂(蒸馏水、无水乙醇和苯)、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 只有用水为溶剂才能合成出NMC; 采用苯和无水乙醇. . .
材料研究学报, 2014 Vol. 28 (6): 401-406    DOI: 10.11901/1005.3093.2013.857
 
最新录用 More>>
Please wait a minute...
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对芳Ⅲ/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PDF (36096KB)
王静 何文政 杨爽 耿闻 任荣 熊需海
基于团簇式的316不锈钢成分优化及其实验验证 PDF (12421KB)
冉子祚, 张爽, 苏兆翼, 王阳, 邹存磊, 赵亚军, 王增睿, 姜薇薇, 董晨希, 董闯
焊接热源模式对5083-H111铝合金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PDF (19048KB)
符纯国 徐世伟 杨晓益 李萌蘖
基于镀锌紧固件表面高性能硅烷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 PDF (15257KB)
李庆鹏 刘佳兴 安晓云 李永智 高萌 孙洪涛 王娜
Ni-Al2O3/Diamond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PDF (13298KB)
李红蕾 刘闯 卢政伟 褚天义 陈育秋 姜肃猛 宫骏 裴志亮
当期目录 More>>
  2025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上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论文
晶界取向差对双晶高温合金常温和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马修戈, 吴庆辉, 庞建超, 刘增乾, 李守新, 骆凯伦, 张哲峰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81-91.   DOI: 10.11901/1005.3093.2024.046
摘要   HTML   PDF (17265KB)

采用双籽晶法制备一系列具有特定晶界取向差(GBs)的第二代双晶高温合金并分别在常温和760 ℃进行拉伸实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晶界组织并研究了晶界取向差对这种双晶高温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双晶合金的拉伸性能随着晶界取向差的增大而降低,但是在不同温度拉伸性能降低的趋势不同。常温抗拉强度随着晶界取向差的增大逐渐降低;760 ℃抗拉强度在晶界取向差小于8°时几乎不变,晶界取向差为8°~12°时极快地降低。常温拉伸断裂后的伸长率不随晶界取向差的变化而变化,760 ℃断后伸长率在晶界取向差为0°~4°和8°~12°时极快地降低。随着晶界取向差的增大,760 ℃拉伸断裂方式由类解理断裂转变为沿晶断裂,常温拉伸的断裂方式为解理断裂。最后用断裂机制能量模型定性解释了在760 ℃拉伸断裂机制的转变:随着晶界取向差的增大晶界结构逐渐复杂,晶界开裂能量门槛的降低和晶界能量积累速度的提高使拉伸断裂机制由类解理断裂转变为沿晶断裂。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原位小冲头压缩速率对X65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
吴晓祺, 万红江, 明洪亮, 王俭秋, 柯伟, 韩恩厚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92-102.   DOI: 10.11901/1005.3093.2024.029
摘要   HTML   PDF (34666KB)

用原位小冲头压缩X65管线钢(Small punch test, SPT),研究了压缩速率对其氢脆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侧接触4 MPa氮气的试样相比,一侧接触4 MPa氢气的试样其破裂断口呈明显的准解理特征,氢脆现象显著且冲击(Small punch, SP)能量显著降低。在临氢环境中随着压缩速率的降低材料的氢脆敏感性显著提高,SP能量值也随之降低。这表明,在此压缩速率范围内X65管线钢的氢脆敏感性随着压缩速率的降低而提高。在低压缩速率条件下氢的扩散跟随位错运动进行,位错伴随氢气团一起运动到裂纹尖端而引发显著的氢脆。还基于载荷-位移曲线的分段压缩实验结果并配合试样破裂过程中各阶段的形貌分析,揭示了在材料受力过程中氢的作用机制。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低聚聚酰亚胺(SPI)改性的聚酰亚胺(PI)固化物的制备和性能
朱国豪, 陈平, 徐计雷, 孙慧敏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03-112.   DOI: 10.11901/1005.3093.2024.276
摘要   HTML   PDF (7585KB)

设计并合成一种具有Cardo结构、柔性硅氧烷和苯乙炔封端的低聚聚酰亚胺(SPI),将其以不同比例混入聚酰亚胺(PI)中制备出低聚聚酰亚胺(SPI)改性的聚酰亚胺(PI)。将SPI改性的PI固化,制备出SPI改性的PI固化物,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PI基体的382 ℃提高到459 ℃;拉伸强度从96.25 MPa提高到128.96 MPa,拉伸模量从1.83 GPa提高到2.41 GPa。改性 P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优异,因为在改性固化的热交联过程中形成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semi-IPNs)和硅氧烷结构间产生了协同效应。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长时热暴露对一种热障涂层/DZ411镍基高温合金体系界面组织演变的影响
袁鸿渊, 张思倩, 王栋, 张英建, 马力, 于明涵, 张浩宇, 周舸, 陈立佳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13-125.   DOI: 10.11901/1005.3093.2024.026
摘要   HTML   PDF (45814KB)

将一种热障涂层/DZ411镍基高温合金体系分别在900和1000 ℃进行长时热暴露,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表征涂层/基体界面以研究其微观组织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延长基体/涂层界面(CSI)下方的基体发生再结晶,σ相的析出方向与CSI呈45°角。在900和1000 ℃热暴露的二次反应区(SRZ)与拓扑密堆相(TCP)的演变显著不同。在900 ℃热暴露100 h后富Cr相弥散分布在混乱的γ'相组成的互扩散区(IDZ),而在1000 ℃热暴露100 h后IDZ、SRZ由胞状再结晶组成,富Cr相的析出不明显。在900 ℃热暴露500~2000 h后IDZ、SRZ逐渐长大,富Cr相在再结晶晶界附近沿着与CSI呈45°角的方向析出;在1000 ℃热暴露后富Cr相在再结晶晶界下方聚集析出,SRZ逐渐退化为IDZ。长时热暴露后,界面组织的演变与元素的扩散密切相关。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Co@C(N)/NC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包秀坤, 史桂梅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26-136.   DOI: 10.11901/1005.3093.2024.039
摘要   HTML   PDF (9593KB)

采用电弧放电法和多巴胺原位自聚合热解法制备NiCo@C(N)/NC纳米复合物,使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手段表征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电磁特性,研究了多巴胺含量对这种纳米复合物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Co@C(N)与多巴胺质量比为1∶2的NiCo@C(N)/NC纳米复合物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厚度为3.17 mm、频率6.61 GHz时其最佳反射损耗达到-38.87 dB。NiCo@C(N)/NC纳米复合物的匹配厚度为1.67 mm时,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4.93 GHz。NiCo@C(N)/NC纳米复合物的优异吸波性能,主要源于其双壳层氮掺杂碳构成的异质结构多界面极化、缺陷偶极子极化及形成的导电网络增强了介电响应能力。同时,适量的N掺杂石墨碳含量能调制纳米复合物的电磁参数,改善NiCo核和氮掺杂碳双壳层的电磁损耗协同作用和优化纳米复合物的阻抗匹配。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镍钴离子比例对铁氧体吸波性能的影响
王光明, 马志军, 郑云生, 程亮, 杭文武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37-144.   DOI: 10.11901/1005.3093.2023.606
摘要   HTML   PDF (7963KB)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型Ni x Co1 - x Fe2O4,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手段表征其晶型、粒度、微观形貌、电磁损耗以及吸波性能,研究了镍钴离子比例对其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摩尔比为1∶1的铁氧体Ni x Co1 - x Fe2O4其平均粒径为66.00~70.00 nm。Ni2+∶Co2+ = 5∶5的铁氧体Ni x Co1 - x Fe2O4吸波性能最好,在吸收层厚度为3.00 mm频率为17.32 GHz处的反射损耗值最小值为-16.15 dB,有效频带宽度为2.21 GHz (15.79~18.00 GHz),处于Ku波段内。Ni0.5Co0.5Fe2O4优异的吸波性能,归因于交换共振和涡流损耗的共同作用。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复配杀菌缓蚀剂对N80钢在SRB环境中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
胥聪敏, 李雪丽, 付安庆, 孙姝雯, 陈志强, 李城臣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45-152.   DOI: 10.11901/1005.3093.2023.602
摘要   HTML   PDF (4780KB)

采用生物培养技术、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在不同温度对N8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和在SRB环境中复配杀菌缓蚀剂对N80钢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80钢在不同温度的腐蚀速率与SRB的活性成正比,37 ℃活性最高的SRB使N80钢表面的极化电阻Rp最小,腐蚀最严重,腐蚀速率(0.03553 mm/a)最高,分别是20和50 ℃时的1.53倍和1.16倍。加入复配杀菌缓蚀剂使N80钢20和37 ℃的Rp值显著增大,腐蚀受到抑制,缓蚀率分别高达65.45%与64.79%。其原因是,复配杀菌缓蚀剂中的杀菌剂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中的亲油基团羟甲基进入细菌细胞膜改变了蛋白质的特性而使细菌死亡;增效渗透剂二甲基亚砜促进THPS的羟甲基进入细菌细胞膜内提高了杀菌效果;而杀菌增强剂D-络氨酸作为信号分子使生物膜分解脱落,破坏了浓差环境,使腐蚀减缓;缓蚀剂中的壳聚糖与Fe2+结合生成一层保护膜保护了基体,从而降低了腐蚀速率。N80钢在50 ℃的缓蚀率仅为0.26%,因为过高温度使缓蚀剂分子的运动加剧,使吸附在N80钢表面的分子解吸率提高和吸附膜解离,导致缓蚀率下降到极低。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SiC含量对SiCP/6092铝基复合材料微弧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于文静, 刘春忠, 张洪亮, 卢天倪, 王东, 李娜, 黄震威
材料研究学报. 2025, 39 (2): 153-160.   DOI: 10.11901/1005.3093.2023.617
摘要   HTML   PDF (5425KB)

在基体中不同SiC含量的SiCP/6092铝基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使用XRD、SEM和电化学等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SiC含量对氧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氧化膜分为致密层和外部疏松层,主要由α-Al2O3γ-Al2O3和Mullite (Al6Si2O13)组成。氧化膜的表面有微小的孔洞,孔隙直径和粗糙度随着SiC含量的提高而减小。随着基体中SiC颗粒含量的提高氧化层的生长速度降低,但是不会分解参与反应。随着SiC含量的提高,氧化膜中疏松层的厚度先减小后增大,致密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SiC颗粒含量(体积分数)为17%的SiCP/6092铝基复合材料其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能最好,腐蚀电压达到-0.466 V、腐蚀电流达到3.82 × 10-9 A·cm-2,极化电阻达到1.0 × 105 Ω·cm2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微信公众平台
友情链接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