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5-3093
CN 21-1328/TG
创刊于 1987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93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3-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论文
高磁能积稀土钴永磁合金的非平衡凝固过程
刘新才;史正兴;傅恒志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185-188.  
摘要   PDF (726KB)
采用液态金属冷却的定向凝固技术,制备了Sm-La-Co-Cu-Fe-Zr 系RE_2M_(17)+REM_5的两相合金。REM_5较少的№1合金非平衡凝固过程为L→RE_2M_(17),L+RE_2M_(17)→REM_5,L→REM_(5-X)+REM_(5+X),其中包晶反应只能部分发生;REM_5较多的№2合金非平衡凝固过程为L→RE_2M_(17),L→REM_5,L→REM_(5-X)+REM_(5+X)。包晶反应是否部分发生取决于REM_5相的相比例。两类合金非平衡凝固过程的共同特征为:REM_(5-X)与REM_(5+X)两相共格生长,生长方向垂直于合金的强制性生长方向。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轧 Ni/Ti 多层中的固态非晶化反应——Ⅱ.恒速升温退火处理(英文)
沈同德;全明秀;王景唐;胡壮麒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189-193.  
摘要   PDF (629KB)
通过重复冷轧Ni/Ti 包覆粉末制备出Ni/Ti 多层。使用XRD,SEM,TEM,DSC 和磁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多层由恒速升温退火导致的固态非晶化反应。恒速升温退火时多层中首先形成非晶相,当非晶相层厚超过一临界值后,元素间将通过互扩散形成金属间化合物Ni_3Ti 和NiTi,最后已形成的非晶相晶化成金属间化合物Ni_3Ti 和Ti_2Ni。首次利用扩散控制的层长大机制和瞬时形核模型,计算了恒速升温退火处理时多层中非晶层长大厚度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温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ⅢB~V)_(1-x)C_(2x)~Ⅳ 型三元合金的有序结构
王世范;倪军;段文晖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194-199.  
摘要   PDF (438KB)
本文将原子位形几率波理论推广到三元复式格子体系,研究了(A~ⅢB~Ⅴ)_(1-x)C_(2x)~(Ⅳ)型合金最稳定超晶格的原子排列,由理论得到十九种基态有序结构,揭示了原子有序分布的形成规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激光处理对硅钢片磁畴和磁滞损耗的影响
周昌炽;唐西南;张双喜;田乃良;杨保和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00-203.  
摘要   PDF (1123KB)
本文研究了3wt-%Si-Fe 铁磁材料在激光作用下磁畴结构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经激光处理的硅钢片磁损耗至少降低10%,最高的达到降低磁损2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La 对非晶 Ni_(63)Zr_(37)合金表面状态的影响
王西科;沈宁福;张海峰;顾海澄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04-210.  
摘要   PDF (540KB)
采用俄歇电子能谱和X 射线光电子能谱,并结合氩离子原位溅射剥层研究了非晶Ni_(63)Zr_(37)及Ni_(63)Zr_(32)La_5合金条带自由侧和贴辊侧的表层成分分布及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非晶Ni_(63)Zr_(37)合金条带贴辊侧氧化层较自由侧厚且Zr 的表面偏聚较为显著;加入La 后,显著地改变了Ni_(63)Zr_(37)合金条带两侧的表面状态;在合金条带表面及近表面,Ni 以金属态弥散分布在Zr 和La 的氧化物上,其电子状态受氧化物的影响;条带表层Zr 的氧化物由ZrO_x(1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l 合金激光熔凝区中的孪晶组织
李玉龙;胡建东;吕健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11-214.  
摘要   PDF (1533KB)
用透射电镜观察到,在含稀土Al 合金激光熔凝区中存在大面积孪晶。激光快速熔凝使稀土元素Ce 在Al 中的溶解度提高是导致孪晶生成的主要原因。选区电子衍射证实,孪晶结构的孪晶面为{111}。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Si 含量对 Fe-Mn-Si 合金层错能的影响
田兴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15-218.  
摘要   PDF (275KB)
根据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三种Fe-Mn-Si 合金的内禀层错能。计算结果表明,随着Si 含量增加Fe-Mn-Si 合金的层错能降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Si 含量对Fe-Mn-Si 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半导体陶瓷致冷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崔万秋;程皓;龚定农;张斗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19-224.  
摘要   PDF (736KB)
采用新的陶瓷工艺技术,在气氛保护条件下,通过固相烧结反应法制备出温差电多晶材料。对膺三元固溶体化合物P 型(72%Sb_2Te_3+25%Bi_2Te_3+3%Sb_2Se_3)和N 型(90%Bi_2Te_3+5%Sb_2Te_3+5%Sb_2Se_3)的掺杂陶瓷样品进行了性能与结构研究。找到了最佳工艺制度。样品性能参数为:N 型:α=186μV/K σ=1250Ω~(-1)·cm~(-1) λ=14.7mW/(cm.K) Z=2.9×10~(-3)/KP 型:α=220μV/K σ=900 Ω~(-1)·cm~(-1) λ=14.0mW/(cm.K) Z=3.1×10~(-3)/K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急冷 Ni-Al 合金显微结构及催化性能
张海峰;李杰;宋启洪;王景唐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25-228.  
摘要   PDF (608KB)
本文用液态急冷单辊法制备出Ni-Al 合金。研究了急冷Ni-Al 合金与原始Ni-Al 合金催化剂(工业用)的显微结构和合成尼龙中间体己二腈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急冷Ni-Al 合金组织细小而均匀且NiAl_3相含量较多;助剂Cr,Fe 元素分布较均匀;活化后急冷Ni-Al 合金的孔容积及孔径尺寸较小,催化性能优于原始Ni-Al 合金催化剂。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的微观结构
胡颖;方克明;冯惠平;余宗森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29-233.  
摘要   PDF (1453KB)
本文用透射电镜、X 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辐射状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中同时存在着有序石墨和乱层石墨两种相。在有序石墨相中,石墨片层堆叠的有序程度较高,且在纵向沿纤维轴高度择优取向,在横向则基本上沿径向排列。有序石墨微晶一般呈略有弯曲的片状,并具有分枝结构,微晶在纵向沿纤维轴交错排列,而在横向则沿径向从芯部向表层不断延伸、分叉和交织。在乱层石墨相中,石墨片层堆叠的有序程度较差,且沿纤维轴的择优取向程度较低。乱层石墨相一般镶嵌在有序石墨微晶之间。此外,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晶格畸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ZrO_2薄膜的相结构与相稳定性
王英华;李晓萍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34-239.  
摘要   PDF (637KB)
采用纯Zr、添Y_2O_3的ZrO_2和添MgO 的ZrO_2为靶材,以射频溅射方法生成ZrO_2薄膜。研究了这三个系列薄膜的物相结构,以及退火和研磨对物相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ZrO_2薄膜为单斜相,Y-ZrO_2和Mg-ZrO_2薄膜为单斜相和正方相,且以正方相为主。它们的退火规律也各不相同,这与稳定剂的加入与性质有关。同时研磨并未诱导正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纳米 TiO_2结构稳定性和德拜温度与粒度的关系
程本培;孔捷;罗菊;董远达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40-243.  
摘要   PDF (345KB)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度的锐钛矿TiO_2纳米粉末。当热处理温度不大于520℃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单相锐钛矿结构。用X 射线衍射方法测量了不同粒度的德拜温度和点阵参数的变化。实验发现,点阵参数和德拜温度的平方都与粒度的倒数成正比,这可能是纳米晶粒的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TiO_2压敏陶瓷晶粒半导化
武明堂;李平;方湘怡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44-247.  
摘要   PDF (282KB)
本文主要研究TiO_2陶瓷晶粒半导化的途径及晶粒电阻率的测试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掺入Nb_2O_5施主杂质可以有效地降低晶粒电阻率,并使TiO_2系陶瓷具有良好的压敏特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不同压力下纳米 SnO_2材料的特性
张道元;王大志;张菊萍;江毅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48-251.  
摘要   PDF (987KB)
用水热法制得了在室温大气环境下稳定的半导体SnO_2纳米材料。用X 射线粉晶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及M(?)ssbauer 谱等研究了不同压力下的纳米SnO_2的特性。随着压力增加,所有谱线都有明显展宽,其特性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多晶SnO_2。用残缺态的概念解释了实验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自增强高性能聚合物的成型工艺同力学性能间相关性研究——4.超拉伸高聚物的抗张强度理论同实验的对比
宋名实;胡桂贤;陈罕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52-257.  
摘要   PDF (354KB)
本文以单向拉伸法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热致型液晶、聚HDU、聚EUHD 等纤维和薄膜的抗张强度同成型工艺、测试条件和其起始分子量分布等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了从自增强高聚物抗张强度动力学理论所导出的有关抗张强度与成型工艺参数,测试条件、纤维直径和长径比以及起始分子量分布的关系式。结果表明,理论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超混杂苎麻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英文)
李世红;周本濂;陈欣;曾其蕴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58-262.  
摘要   PDF (1163KB)
本文选取我国南北方均可种植的苎麻中的纤维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剂,观察了它的显微生物结构,并与竹、木相对比,将它的化学组成成分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苎麻中的纤维素含量是三者中最高的。本文首次将苎麻纤维与铝薄板用环氧树脂复合,制成超混杂复合材料。对该材料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强度与所用的铝相比有明显提高,比强度、比刚度则大为提高,并且成本远低于铝,这种复合材料有望在工业上代替部分铝。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界面结合状态对玻璃纤维-Al混杂复合层板疲劳行为的影响
刘丹梅;杨为奉;姚枚;夏月波;郑瑞琪;胡宏军;李宏运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63-267.  
摘要   PDF (1630KB)
通过两种Al 合金表面处理方法及水煮老化处理,得到了不同界面结合状态的玻璃纤维-Al 混杂复合层板,进行了层板层间剪切强度和疲劳裂缝扩展试验,研究了界面结合强度对层板疲劳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当界面结合强度较高时,层板的疲劳裂缝扩展速率较低,伴随疲劳裂缝扩展而产生的脱层破坏区尺寸较小,脱层破坏发生在树脂层与增强纤维之间;界面结合强度较低时,层板的疲劳裂缝扩展速率较高,脱层区尺寸较大,脱层破坏发生在Al 层和树脂层之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Si 梯度涂层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
储双杰;王浩伟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68-272.  
摘要   PDF (656KB)
本文提出并探索了在碳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C-Si 梯度涂层的新方法,研究了C-Si 梯度涂层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C-Si 梯度涂层结构中的C,Si 元素均呈非晶态结构;梯度涂层能大幅度提高碳纤维的抗氧化性。梯度涂层减少了涂层与纤维基体的各种不匹配因素,缓和了涂层中热应力,限制了氧化反应的进行,使梯度涂层纤维氧化前后强度均明显高于Si,SiC,SiO_2等单一涂层纤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界面监测系统对复合材料界面最佳性能的评价
黄玉东;佟钊;魏月贞;张志谦
材料研究学报. 1993, 7 (3): 273-276.  
摘要   PDF (850KB)
本文采用自行建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监测系统研究了纤维/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强度及其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强度是决定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与断裂韧性的一个关键的临界参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