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Vol. 13 Issue (2): 206-209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炭纤维表面化学的裂解气相色谱法研究
梁晓怿1; 吕春祥1; 李香兰2; 凌立成3; 宋进仁1; 刘朗1
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太原理工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引用本文:

梁晓怿; 吕春祥; 李香兰; 凌立成; 宋进仁; 刘朗 . 炭纤维表面化学的裂解气相色谱法研究[J].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13(2): 206-209.

全文: PDF(371 KB)  
摘要: 用裂解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炭纤维表面化学. 与XPS 相结合, 裂解色谱法可以反映炭纤维表面整个氧化层的状况. 氧化后的炭纤维经500℃裂解, 色谱图中出现C3内的气态烃及甲醛、丙酮等含氧化合物, 表明炭纤维氧化后表面存在脂肪族结构. 炭纤维的氧化方法或氧化时间不同, 在其表面形成的化学结构也不同.
关键词 炭纤维表面化学裂解气相色谱    
Key words
收稿日期: 1900-01-01     
1 C.Jones,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20,357(1993)
2杨永岗,一种炭纤维表面处理新方法-汽液双效法,博士论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1997)
3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编,气相色谱实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0) p.365
4J.B.Donnet,R.C.Bansal著,李仍元,过梅丽译,炭纤维(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p44
5王茂章,贺福编著,炭纤维的制造、性质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p.261
6 Y.Nakayama, Carbon, 28 ,21(1990 )
[1] 吴法宇 张峻巍 周艳文 李维娟. 基于双带模型的螺旋炭纤维电导特性[J]. 材料研究学报, 2011, 25(2): 187-192.
[2] 李峰; 杜金红; 白朔; 成会明 . 螺旋炭纤维的结构分析[J]. 材料研究学报, 2004, 18(2): 113-118.
[3] 安小宁; 曾汉民 . 纳米碳粒子的表面功能化[J]. 材料研究学报, 2003, 17(5): 537-548.
[4] 李国希; 金子克美; 东原秀和 . 氟化活性炭纤维对极性分子的吸附[J]. 材料研究学报, 2002, 16(1): 93-98.
[5] 苏革; 杜金红; 范月英; 沈祖洪; 康宁; 成会明 . 用不同催化剂制备纳米炭纤维的生长机理[J]. 材料研究学报, 2001, 15(6): 623-628.
[6] 邓继勇; 张海涛; 王亚龙; 张利兴; 曾汉民 . 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对CO2、N2、O2与氙气的吸附规律[J]. 材料研究学报, 2001, 15(3): 303-307.
[7] 彭静; 蹇锡高; 刘少琼; 郭晓园 . 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01, 15(2): 244-248.
[8] 白朔; 侯鹏翔; 范月英; 杨全红; 成会明 . 一种新型储氢材料-纳米炭纤维的制备及其储氢特性[J]. 材料研究学报, 2001, 15(1): 77-82.
[9] 王成扬; 李明伟; 郭崇涛; 稻垣道夫 . 不同形状中间相沥青炭纤维的横断面结构[J]. 材料研究学报, 2000, 14(4): 431-437.
[10] 刘振宇; 郑经堂; 王茂章; 张碧江 . PAN基ACF的孔结构表征[J].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13(5): 477-482.
[11] 范月英; 刘敏; 廖彬; 吕曼琪; 苏革; 成会明 . 纳米炭纤维的储氢性能初探[J].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13(3): 230-233.
[12] 陈水挟;陆耘;曾汉民. 亚甲基蓝和Ag~+在活性炭纤维上的共吸附[J]. 材料研究学报, 1998, 12(5): 539-542.
[13] 李明伟;王成扬. 中间相沥青基条形炭纤维的制备与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1998, 12(5): 535-538.
[14] 孙文训;张志谦;黄玉东. 炭纤维表面处理对CF/P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英文)[J]. 材料研究学报, 1998, 12(2): 163-166.
[15] 曾戎;岳中仁;曾汉民. 活性炭纤维对贵金属的吸附[J]. 材料研究学报, 1998, 12(2): 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