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5-3093
CN 21-1328/TG
创刊于 1987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92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关于加强支持创新研究的意见
No Author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2-2.  
摘要   PDF (113KB)
<正> 一、鼓励创新研究提高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性,改变以往跟踪模仿过多、赶超创新不足的局面,是我国科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家科委领导同志最近指出:“基金会要高举支持基础研究的大旗,要坚持攀登、赶超和创新的工作方向,理直气壮地把支持基础研究作为自身工作的立脚点.......”,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长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Fe_3Al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殷为民;郭建亭;胡壮麒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277-284.  
摘要   PDF (723KB)
近年来,金属间化合物Fe_3Al 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耐腐蚀、低密度和低成本等一系列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材料科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基本数据,取得了很多有规律的结果。本文对国外在Fe_3Al 方面发表的大量文献和作者近两年开展的工作进行综合评述,主要内容包括相结构和晶体缺陷;物理和力学性能;合金脆性以及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等方面。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混合稀土和Ce对Ni_3Al合金氧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李辉;郭建亭;孙超;谭明晖;赖万慧;王淑荷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285-289.  
摘要   PDF (1338KB)
本文研究了不同含量混合RE 和Ce 对Ni_3Al-B 和Ni_3Al-B-Cr-Zr 合金在1050℃,0.1MPa 下氧化行为的影响,以及混合RE 对Ni_3Al-B-Cr-Zr 合金不同温度下瞬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中加入少量的稀土元素,促进Al_2O_3形核,加速致密氧化膜形成,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混合RE 以固溶方式进入氧化膜,细化NiO 和Al_2O_3晶粒,增加塑性,不易剥落。少量Ce 加入Ni_3Al-B-Cr-Zr 合金,有利于形成细小密集“树根状”氧化物,使氧化膜紧密粘附在基体金属表面。加入0.1%RE 使Ni_3Al-B-Cr-Zr 合金低温抗张强度升高,对塑性影响不大,但对高温强度和塑性有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Bi系高T_c超导材料的类多型结构及其超导电性
周衡南;芦云锦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290-294.  
摘要   PDF (1244KB)
用X 射线旋进照相、电子衍射和TEM 方法观察到Bi 系超导材料中某些类多型结构特征,显示了一维无序结构及衍射的弧化效应、带状结构均与它存在交生现象有关;用类多型结构特征阐明BiO 层结构中Bi~(+++)的位移将导致BiO 层中多余的氧正是其超导电性改变的一种标志。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o-Cr-C合金激光重熔时γ-Co与Cr_(7-x)Co_xC_3的共晶共生生长研究
毛协民;傅恒志;A.Frenk;w.Kurz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295-300.  
摘要   PDF (1232KB)
本文以Stellite 合金的基础合金系Co-Cr-C 三元合金为对象,考察研究了在激光重熔时合金中γ-Co 和Cr_(7-x)Co_xC_3共生生长形态选择及其生长条件。研究表明,该合金系存在着一个朝碳化物成分方向倾斜的共晶生长区。在足够高的凝固生长速率时共晶成分合金的激光熔沟中出现初生γ-Co 枝晶,而含碳化物量高达55%的过共晶合金的熔沟内仍能观察到很宽的γ-Co 和Cr_(7-x)Co_xC_3共生生长的共晶组织区域,实验还观察到Co-Cr-C 合金在足够大的过冷度下发生的非晶转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应变速率对低碳钢解理特征应力的影响
类维生;郭永良;姚枚;田锡唐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01-303.  
摘要   PDF (238KB)
本文在■=5.55×10~(-4)/s 和■=1.1×10~0/s 两种应变速率下,研究了16Mn 钢的低温拉伸断裂行为。由此分别确定的解理特征应力S_(co)数值相等,表明了解理特征应力不受应变速率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用表面偏析法研究磷原子在Ni_(84)P_(16)非晶合金中的扩散
姜洪刚;丁炳哲;王景唐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04-307.  
摘要   PDF (354KB)
用AES 原位加热的方法研究了Ni_(84)P_(16)非晶合金中磷原子的表面偏析现象。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磷向自由表面的偏析是由体扩散控制的,表面浓度C_S 随退火时间t 的变化符合Hoffmann—Erlewein关系(H—E关系)。在250—350℃温区内,磷原子单独向表面偏析,扩散系数D 位于1.1×10~(-24)—9.0×10~(-22)m~2s~(-1)之间,D 与T 符合Arrhenius 关系,其中指数前因子D_0=2.81×10~(-6)m~2s~_(-1),扩散激活能E_0=1.70eV。在380℃退火时,晶化产生的晶界加速P 偏析,同时促进Ni 向自由表面扩散。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3钢的工业大气腐蚀
黄春晓;吴维(山文);孙成;高耕宇;骆继勋;刘寿荣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08-311.  
摘要   PDF (280KB)
在辽宁省工业城市进行A3钢大气暴露试验。两年后测出不同地点腐蚀率。依据所记录的各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和污染数据,讨论了A3钢的大气腐蚀规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Zn的乡村大气腐蚀
孙成;吴维(山文);黄春晓;高耕宇;骆继勋;刘寿荣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12-314.  
摘要   PDF (240KB)
在辽宁省乡村进行Zn 的大气暴露试验,绘制乡村气氛中Zn 的腐蚀图,并讨论大气环境因素对Zn 的腐蚀速率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双束溅射淀积DLC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
王维洁;王天民;韩培刚;罗崇泰;黄良甫;刘定权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15-319.  
摘要   PDF (427KB)
用双离子束溅射淀积法,在轰击源含不同CH_4流量比的条件下,于玻璃和Si 基片上淀积了DLC 薄膜。用多种手段对所制备的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轰击源中CH_4流量比对DLC 膜的结构、形貌及其光、电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机制,探讨了DLC 膜的生长机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超细粉的分散及粒度分布测量研究
郭薇;贾丽萍;朱静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20-325.  
摘要   PDF (648KB)
利用FS-Ⅰ,T-100做分散剂,无水乙醇做连续相溶液建立分散体系,分別对超细磁性羰基Fe 粉和激光制SiC、Si_3N_4超细粉进行分散。在TEM 下观察,羰基Fe 粉分散度高于70%,SiC 粉高于80%,Si_3N_4粉高于95%。经照相记录和采用CSR-4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粒度统计,得到三种粉的粒度对数正态分布。羰基Fe 粉粒度分布12—70nm,SiC 粉粒度分布20—110nm,Si_3N_4粉粒度分布2.5—26nm。讨论了不同分散剂和分散测量方法对分散程度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Pb(Fe_(1/2)Nb_(1/2))O_3弛豫型铁电陶瓷的介电弛豫特性
陈大任;浦光华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26-331.  
摘要   PDF (509KB)
采用氧化物一次合成法制得了纯钙钛矿相的Pb(Fe_(1/2)Nb_(1/2))O_3陶瓷。经介电和热激发电流的测量,发现热激发电流峰温度和介电峰温度不一致。用过渡相区模型作了较好的解释。认为它仍为典型的弛豫型铁电体。本文对其介电弛豫不明显,即△T(0.1—100kHz)=0℃的原因以及Nb~(5+),Fe~(3+)离子在氧八面体中所处的状态作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氧化钼晶体的堆垛分形
张济忠;李恒德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32-336.  
摘要   PDF (1045KB)
由气相沉积获得了氧化钼自相似的二维分形结构,它是由尺度为几个微米的大量晶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堆垛而成的;在分形图形中,还分布着一些形状极复杂的“花”状晶体。对分形结构及晶体的“花”的形成机理,用非线性动力学进行了探讨。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聚丙烯熔体结晶过程中声发射源的实验研究
沈静姝;任宏燕;徐荣嵘;崔珊玉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37-342.  
摘要   PDF (2102K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六种聚丙烯试样熔体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形态织构的变化。并且与在同样条件下试样结晶过程中观察到的声发射现象进行对照。证实聚丙烯熔体结晶过程中产生声发射讯号主要是在结晶后期,特別是球晶生长结束并形成边界后,在球晶边界和球晶内部形成微缺陷的过程所导致的。它与球晶形成时体积收缩、内应力的产生和增加直接有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核/壳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和粒径
龙复;唐黎明;王健;王玮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43-347.  
摘要   PDF (1717KB)
本文研究了聚苯乙烯/聚丙烯酸2-乙基已酯和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核/壳乳胶粒的形态和结构,并研究了乳化剂和单体用量及加入方式对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径具有翻转核/壳结构,核/壳层之间形成了接枝共聚物。乳胶粒径随壳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壳单体的加入方式对乳胶粒径影响较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网络和线型聚合物的高频阻尼特性及机制
顾民;王业宁;余学海;陈庆民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48-352.  
摘要   PDF (410KB)
本文以网络共聚物(蓖麻油/TDI+HEMA)为阻尼材料,对自由阻尼板作了噪声频谱分析,观察到在约千周以上频区,声压级较裸钢板有明显降低,对覆盖阻尼材料的钢条样品的内耗变频测量表明,内耗随频率而增加,说明自由阻尼板声压级的降低是由自身内耗随频率增大所引起。比较了线型聚合物聚碳酸脂后,提出将这一随频率增大内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分子链弛豫过程的贡献,另一部分的内耗机制与分子链交联有关,可以用两端钉扎弦的阻尼共振型内耗定性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液体介质对聚氯乙烯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刘民治;何金洲;于维成;苏会和;祖小涛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53-356.  
摘要   PDF (791KB)
本文研究了环境介质对聚氯乙烯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溶剂可使硬聚氯乙烯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至空气中的1/3—1/10;2.硬聚氯乙烯在溶剂中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的幅度随着其与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参数差值变小而增大;3.硬聚氯乙烯在溶剂中的疲劳裂纹扩展断口比在空气中的表现出较大的塑性。本文还从液体压力所致裂纹闭合效应和裂纹-银纹应力场这两个方面讨论了环境介质降低硬聚氯乙烯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机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碳纤维(LCF)-无宏观缺陷(MDF)水泥基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研究
张跃;职任涛;朱逢吾;肖纪美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57-362.  
摘要   PDF (953KB)
本文研究了碳纤维(LCF)-无宏观缺陷水泥(Macro-Defect-Free Cement)基复合材料的电阻率ρ、随LCF 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LCF 体积分数由5%增加至50%时,该材料的lgρ_v 由10Ω·cm 下降到10~(-1)Ω·cm 数量级。体积分数为23%时出现了渗滤阈值(Pecolation Threshold)现象。通过分析认为该材料的导电机制为隧道导电。另外测定了该材料电磁屏蔽效率S。得到在400—1600MHz 频率范围内,对电磁波具有10—40dB 良好的衰减效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有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树海;M.N.Rahaman;D.E.Day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63-368.  
摘要   PDF (1990KB)
本文研究了BK-10玻璃纤维增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两种热塑性有机基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强度的测量、控制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用有机硅烷耦联剂涂覆纤维表面可以提高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强度并相应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发现四种基体纤维界面破坏形式分别存在于界面强度强和弱的韧性和脆性基体复合材料体系中。选用折光率相匹配的基体和纤维,适当控制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光学透明的复合材料。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首届全国青年疲劳学术讨论会
No Author
材料研究学报. 1992, 6 (4): 369-369.  
摘要   PDF (75KB)
<正> 由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疲劳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4至16日在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的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的70余位青年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为会议题词“青年是科学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我国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先生出席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