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Vol. 13 Issue (5): 527-530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水相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变色TiO2薄膜
王忠春;胡行方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引用本文:

王忠春; 胡行方 . 水相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变色TiO2薄膜[J]. 材料研究学报, 1999, 13(5): 527-530.

全文: PDF(367 KB)  
摘要: 采用水相sol-gel法制备了TiO2薄膜,以TG、DTA、FTIR、XRD和SEM等方法研究了成膜过程中薄膜的结构变化. 经350-450℃处理的薄膜为锐钛矿相结构,[204]择优取向. 经一次旋涂所得的薄膜在150℃处理1 h后,厚度为50 nm; 在循环伏安特性测试中,其注入/抽出电荷容量分别为4.78、2.52mC/cm2. 薄膜表现出较弱的阻极着色效应,可望在电色器件中用作对电极层.
关键词 溶胶-凝胶水相电致变色TiO2薄膜    
Key words
收稿日期: 1900-01-01     
1  C.G.Granqvist, Handbook of Inorganic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Elsevier,Amsterdam ,1995)
2  Y.Ye,J.Zhang,P.Gu,X.Liu,J.Tang .Thin Solid Films,298 ,197(1997)
3  N.Ozer.Thin Solid Films,214 ,17(1992)
4  邢其毅, 徐瑞秋, 周政编, 基础有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  C.Natarajan, G. Nogami,J.Electrochem .Soc.,143 ,1547(1996)
[1] 祝诗洋, 潘栩, 钟业盛, 马晓亮, 高岩, 史丽萍, 李明伟, 赫晓东. SiOC气凝胶/柔性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22, 36(4): 298-306.
[2] 朱晓东, 王娟, 马洋, 罗建军, 喻林, 冯威. 热处理对Ag-ZnO异质结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 材料研究学报, 2020, 34(10): 770-776.
[3] 李琳, 李东旭, 张树鹏, 王立国. 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7, 31(8): 591-596.
[4] 高正源,曹献龙,刘浪,方轶琉,胡琳盛. 镁合金表面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7, 31(3): 211-218.
[5] 崔燚, 魏恒勇, 王合洋, 魏颖娜, 林健, 卜景龙, 王鹏. 纺丝液参数对静电纺丝制备镁铝尖晶石纤维的影响*[J]. 材料研究学报, 2016, 30(2): 115-122.
[6] 尚建丽,张浩,熊磊,麻向龙. 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织构的影响因素[J]. 材料研究学报, 2015, 29(10): 757-766.
[7] 孙智博,尹贻东,范乃英,黄国珍,屈秋瑶,杜英秋,陈月鑫,马世超. TiO2负载硅胶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活性*[J]. 材料研究学报, 2014, 28(8): 633-640.
[8] 刘义 李海金 张清 刘厚通. 钙钛矿型热电氧化物Y0.95R0.05CoO3 (R=Ca, Sr, Ba)的制备和热电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2, 26(1): 31-36.
[9] 奚小网 胡林华 刘伟庆 戴松元. 基于4--叔丁基吡啶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电子传输研究[J]. 材料研究学报, 2011, 25(6): 613-617.
[10] 于春杭 邵红红 许晓静 翟瑞. 纳米晶体钛基掺钽TiO2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1, 25(4): 433-438.
[11] 王景 苏革 曹立新 柳伟 董征 赵莉丽 宋美芹. 钴掺杂对氧化镍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J]. 材料研究学报, 2011, 25(2): 179-182.
[12] 王怀义 刁训刚 王武育 郝维昌 王聪 王天民. 基于磁控溅射制备纳米微晶NiOx薄膜的方法[J]. 材料研究学报, 2009, 23(4): 426-430.
[13] 刘强 程晓农 徐红星 费黄霞. 316L不锈钢和NiTi合金微磁场表面粗糙度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J]. 材料研究学报, 2009, 23(3): 323-326.
[14] 杨世源; 金孝刚; 李菊芬; 王军霞 . 利用冲击波技术制备TiO2纳米晶[J]. 材料研究学报, 2005, 19(2): 189-192.
[15] 姜胜林; 林汝湛; 曾亦可; 刘梅冬 . 退火温度对ZnO陶瓷薄膜低压压敏特性的影响[J]. 材料研究学报, 2005, 19(1):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