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O6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495(2014)03-0197-08
通讯作者:
接受日期: 2013-07-15
网络出版日期: --
版权声明: 2014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编辑部 版权所有 2014,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编辑部。使用时,请务必标明出处。
作者简介:
茅玉林,男,1968年生,研究方向为火电厂化学运行与管理
展开
关键词:
Abstract
对660 MW超超临界锅炉给水低氧处理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给水低氧处理在抑制炉前系统流动加速腐蚀,减缓锅炉结垢和锅炉压差上升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可避免蒸汽中高氧含量可能对金属高温氧化产生的影响。
为抑制炉前给水系统的流动加速腐蚀,避免因给水携带大量腐蚀产物迁移至下游设备并沉积、结垢而产生的次生危害,给水加氧 (Oxygenated treatment,简称OT) 技术在国内外超 (超) 临界发电机组中得到广泛应用[
芜湖发电公司2号炉为66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过热蒸汽压力26.03 MPa,温度585 ℃;再热蒸汽温度603 ℃。机组于2011年12月4日投运,投运初期采用只加氨的全挥发处理 (AVT (O)),2012年6月转为加氧运行工况,给水溶解氧含量控制在10~30 μg/L,低于传统加氧工艺下给水氧含量30~80 μg/L的控制水平。至2013年2月小修,机组运行约15个月,其中低氧工况下运行约9个月。
给水加氧目的是抑制热力系统的流动加速腐蚀,降低水汽腐蚀产物Fe含量,从而降低锅炉受热面的结垢速率。因此给水Fe含量的变化是评价加氧处理效果的最直观指标。图1是2号机组实施OT过程中给水Fe含量变化情况[
锅炉受热面的结垢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自身腐蚀形成氧化膜和给水带入的铁氧化物的沉积,后者一般是结垢速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实施加氧处理后,给水腐蚀产物含量明显降低,这显然有利于降低锅炉受热面结垢速率。机组投运以来2次割管的实际结垢量情况也表明,给水低氧运行近1 a内水冷壁管垢量增加很少 (两次割管位置相近,可近似处理),仅增加10 g/m左右 (见表1)。另外,从2012年2月机组小修时安装的监视管来看,结垢速率也比较低 (见表2)。由于炉管自身氧化膜的形成,短期内得到的锅炉结垢速率数据会偏高。因此,从长期运行来看,OT对于抑制锅炉结垢速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表1 芜湖发电公司2号炉水冷壁原始管垢量测试结果
| 管样名称 | 结垢量 / gm-2 | |||
|---|---|---|---|---|
| 2012.2割管 AVT (O) 运行2个月 | 2013.02割管 AVT (O) 5个月+OT 9个月 | 垢量增加 | ||
| 水冷壁 | 向火侧 | 61.6 | 72.5 | 10.9 |
| 背火侧 | 68.9 | 77.9 | 9.0 | |
表2 芜湖发电公司2号炉省煤器、水冷壁监视管垢量测试结果
| 管样名称 | AVT(O)运行3个月+OT运行9个月 | ||
|---|---|---|---|
| 结垢量 / gm-2 | 结垢速率 / gm-2a-1 | ||
| 省煤器监视管 | 42.3 | 42.3 | |
| 水冷壁监视管 | 向火侧 | 63.1 | 63.1 |
| 背火侧 | 59.5 | 59.5 | |
为了便于比较,作者调查了国内同类型机组在AVT工况下的锅炉结垢速率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相比之下,给水低氧工况抑制超临界机组锅炉结垢速率的优势非常明显。
表3 国内同类型机组在AVT工况下锅炉结垢速率调查情况
| 机组 | 机组情况 | 给水处理工况 | 运行时间 | 沉积量 / gm-2 | 沉积速率 / gm-2a-1 |
|---|---|---|---|---|---|
| A | 江西某660MM超超临界机组 | AVT(O) | 2009年12月投运, 2011年4月割管 | 省煤器: 197 水冷壁: 129 | 省煤器: 158 水冷壁: 103 |
| B | 山东某660MM超超临界机组 | AVT(R) | 2008年12月投运, 2010年12月割管 | 省煤器: 478 水冷壁: 247 | 省煤器: 239 水冷壁: 123 |
| C | 福建某600MW超临界机组 | AVT(O) | 2008年6月投运, 2010年2月割管 | 省煤器: 303 水冷壁: 197 | 省煤器: 189 水冷壁: 123 |
根据氧化膜形成机理,在300 ℃以下热力系统中,水中加入的O使Fe2+氧化为Fe3+,并随后形成为具有保护作用的棕红色FeO覆盖层[
X射线衍射 (XRD) 也表明了FeO的存在,由O氧化作用形成的FeO沉积在FeO外延层的微孔或空隙中,降低了Fe2+扩散和氧化速度,从而增强氧化膜致密性和保护性。
对于水冷壁系统,如图3c和d所示,炉管内表面为钢灰色致密氧化膜,说明水冷壁系统已完全进入高温氧化区域。在这里,高温水或水蒸气中氧化膜的生成机理随温度升高有了本质的改变,增加水中氧气对于氧化膜的防腐性能已无关紧要。这也是应用给水低氧处理工艺具有可行性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加氧处理的间接作用仍在水冷壁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炉前系统金属材料腐蚀速率降低,大大减少了给水携带的腐蚀产物在水冷壁管内表面产生的沉积,因此使得金属表面状态得到很大改善。
采用扫描电镜 (SEM) 对炉管内表面进行微观分析,如图4和5所示。可以看出,省煤器管内表面腐蚀产物的晶粒较细,尤其是监视管表面,晶粒相对致密且晶粒间隙小,具有明显赤铁矿FeO晶格特征。省煤器原始管加氧转换前由于腐蚀造成的腐蚀产物沉积较多,因此表面状态稍差一些。同样,水冷管监视管主要是原位氧化形成的致密、光滑氧化膜,表面状态要好于原始管。在这里,除了温度的影响之外,给水携带腐蚀产物含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氧化膜的形态。为了便于比较,图5中同时列出了某660 MW超超临界锅炉在AVT (O) 工况下运行1 a后的案例 (见图5c)。在这个案例中,AVT (O) 工况下给水携带的大量腐蚀产物沉积在水冷壁表面,形成晶粒粗大、疏松且呈波纹状的氧化膜外层。
很显然,相比AVT (O) 工况,低氧运行后省煤器、水冷壁管内表面状态得到较大改善,金属氧化膜较致密、光滑,因而可以提高锅炉受热面换热效率和降低水汽流动阻力,有利于发电机组的节能降耗。
锅炉压差上升较快是超临界直流锅炉运行的普遍性问题,是制约大机组运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锅炉运行中的压差上升速度与炉管内部所结垢的成分、表面形态、结垢速率等因素有关。因此,锅炉压差及其上升速度也是衡量炉管内部清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图6列出了芜湖发电公司1号、2号机组投运后机组锅炉压差的对比数据 (注:两台机组压差选取点均在满负荷660 MW左右,以某个月内几个满负荷点下锅炉压差的平均值作为该月份的锅炉压差值)。可以看出,目前2号机组的锅炉压差在2.4 MPa左右,而1号机组锅炉压差为2.7~2.8 MPa。很显然,两台机组运行时间接近,但2号机组锅炉压差比1号机组要低0.4 MPa左右。这说明给水低氧处理对抑制锅炉压差上升的效果较明显,2号机组实施低氧处理后,锅炉压差几乎不再上升,甚至略有下降。
在给水AVT工况下,由于水汽中腐蚀产物含量较高,在热力系统有缩孔变径部位,例如节流孔、调节阀、滤网等,通常会发生磁性FeO聚集、沉积堵塞现象。1号机组在给水AVT (O) 工况下运行,减温水调节阀套就经常出现堵塞,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而2号机组实施给水加氧处理后,减温水调节阀未发现FeO沉积堵塞现象,这与2号机组实施低氧处理后给水腐蚀产物含量明显下降的现象相吻合。
通过芜湖发电公司2号机组给水低氧实践的效果分析,表明给水低氧处理在抑制炉前系统流动加速腐蚀,减缓锅炉结垢和锅炉压差上升速率等方面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同时可避免蒸汽中高氧含量对金属高温氧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提供XPS分析,孙立民老师对XPS分析提供的帮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