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5-4537
CN 21-1474/TG
创刊于 1981 年 (双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86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6-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报告
腐蚀介质对复合材料界面影响的模型研究
邱永坚;顾里之;吴叙勤;张元民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1-10.  
摘要   PDF (770KB)
为阐明界面对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作者采用单丝模型研究了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界面粘接能和耐腐蚀性能的作用。实验证明:单丝模型中单丝直径与界面粘接能无关;硅烷偶联剂处理液浓度对玻纤表面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界面上化学吸附的及与玻纤表面起化学作用的偶联剂层对改善界面粘接起主要作用:对玻纤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能大大改善界面耐腐蚀性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澳洲腐蚀协会第26届会议第二次预告
No Author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9-9.  
摘要   PDF (69KB)
<正> 最近收到澳洲腐蚀协会第26届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巴利昂(P.Barrian)来函,请学报代为披露该会等筹备情况如下: 此次会议共有95篇论文分11个专业组讨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国外投寄。中国作者占16篇。会议共开五天,自11月17至11月21日每天均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每一分组有一位该方面专家作主要报告。其中水处理与腐蚀控制组选定我国华南工学院讲师赖春晓作主要报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腐蚀缝隙内电化学行为的初步理论探讨——1.腐蚀缝隙内电化学行为的数学模型
黄子勋;李德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11-19.  
摘要   PDF (600KB)
本文对腐蚀缝隙内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数学解析。认为影响腐蚀缝隙内电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极化电场、缝隙形状、缝内表面状态、电化学反应,溶液性质和外加应力等,并将这些因素用等效电路的一系列参数来描述,即:极化电场用极化电位和电流来描述;电化学反应用等效反应电阻来描;溶液性质的差别用比电阻的变化来描述:表面状态和应力用表面等效阻抗来描述。由此得到几神情况下的微分方程及其解析解,对适合一般情况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和测试结果比较一致。运用本文的数学模型,通过测试缝外电位,就可估算缝内任一点的电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腐蚀缝隙内电化学行为的初步理论探讨——Ⅱ.模拟腐蚀缝隙内电位、pH和Cl~-浓度的分布与极化电位及时间的关系
黄子勋;李德林;翟金坤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21-30.  
摘要   PDF (886KB)
本文用设计的模拟缝隙,连续测试了受力和不受力情况下电位,pH和Cl~-浓度在不同极化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和沿缝深的分布。结果表明:1.电位沿缝深方向的分布梯度随极化增大而增大,阳极极化时缝内电位变化很小,阴极极化时起初变化较大,经过一临界极化后变化很小;2.pH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电位随时间的变化相同,缝内电位对PH的影响呈线性关系:pH=-4-40/3E:3.Cl~-浓度在极化初期增加速率较快,然后减慢,最后趋于稳定,Cl~-的浓集倍数与缝内电位成直线关系:[Cl~-]x=17+21E;4.受力状态下,缝内电位和pH随时间起伏变化,电位变化幅度达70mV左右,pH变化幅度达1.5左右;5.应力对Cl~-浓集影响不大。将所得关系式和上文中数学模型结合起来,通过测试缝外电位,就可估算缝内任一点的电位,pH和Cl~-浓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热钾碱溶液中钒酸盐缓蚀剂的临界致钝浓度
周本省;杨静新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31-38.  
摘要   PDF (595KB)
在不同转化度的热钾碱(热的碳酸钾)溶液中,用旋转电极测定了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和钒酸盐的临界致钝浓度。讨论了碳钢钝化的特点;钒酸盐临界致钝浓度与碳酸钾转化度的关系;钒酸盐与锑盐的协同作用;从理论上对热钾碱脱碳系统碳钢设备的预钝化工艺提出了建议。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铈提高Fe-15Cr合金抗氧化能力的作用机理
李碚;高怀荪;江丽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39-44.  
摘要   PDF (1181KB)
利用真空热天平、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Fe-15Cr和Fe-15Cr-0.3 Ce合金在1000和1100℃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Fe-15Cr合金表面,Cr_2O_3膜形成后不久便广泛变形、频繁开裂,使富铁氧化物瘤子不断产生。与此相应,氧化动力学曲线反复发生曲折,对抛物线产生正偏离。铈使Cr_2O_3膜变形,开裂和形成瘤子的倾向减小,产生较光滑的动力学曲线,较小的氧化速率。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铈促进Cr_2O_3膜的晶粒成为柱状晶,抑制在膜表面形成新氧化物,并绽膜中(1010)、(104)、(116)等晶面具有较强的择优取向。由此推断出铈具有阻止膜中铬离子扩散、减小膜的生长应力等作用。认为这是铈减轻膜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倾向,减小氧化速率的原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阴极保护用钌-钛-铱-锰涂层钛阳极
季明棠;马士德;杨方英;李金洋;王新民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45-50.  
摘要   PDF (559KB)
研制了一种钌-钛-铱-锰氧化物涂层钛阳极,实验室研究和海上阴极保护实际试用表明,该电极在海水中有极化不大(100.0 A/m~2下不超过2V),耐高电流密度(8000A/m~2稳定工作超过三个月)消耗率低(3.1mg/A·Y)等优点。适合在海上阴极保护系统中试用。文中还讨论了钛-钌氧化物系电极钝化失效的原因,对改进这类电极性能的途径提出了看法。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某些含氮化合物缓蚀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张敬畅;曹维良;王作新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51-54.  
摘要   PDF (329KB)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苯胺及其卤代和甲基取代衍生物,N-苯基十二烷基胺及其甲基取代物等含氮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行讨论了在酸性介质中对软钢的缓蚀效果与其电子结构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相同取代基不同取代位置以及同一取代位置不同取代基化合物的缓蚀率差异。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说明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缓蚀机理。为研制效果更好的有机缓蚀剂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不锈钢孔蚀诱导期电化学测量方法的研究
张振邦;火时中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55-60.  
摘要   PDF (392KB)
本文讨论了不锈钢孔蚀诱发的条件及诱导期的电化学测量方法、环境相材质因素对孔蚀诱导期的影响;比较了恒电位和恒电流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别,从反应机理上对这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哈林槽的几何尺寸与分散能力数值的关系
吴柏铭;张志炳;郁祖湛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61-68.  
摘要   PDF (505KB)
本文对哈林槽的几何尺寸与分散能力数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应用Haring-Blum公式和Luke公式时,分散能力数值不仅与远近阴极与阳极间距离之比(K)有关,而且与哈林槽的绝对长度(近阴极至阳极的距离Ln)有关;在应用Heatley-Pan公式和Fjeld公式时,分散能力的数值只与Ln有关,而与K值无关。在吡呵酸镀银和氰化物镀银液中的实验证实了上述分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腐蚀电化学微机应用软件学习讨论会在沈阳举行
No Author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67-67.  
摘要   PDF (79KB)
<正> 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与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腐蚀电化学微机应用软件学习讨论会于1986年8月18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举行。会议采取课堂讲授、讨论和上机实习的方式。宋诗哲副教授编写了讲义并任主讲,曹楚南研究员也讲授了部份内容。学员们交流了各单位的微机应用情况。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尿素生产装置中高压冷凝器的腐蚀研究
吴剑;李晋;张静江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6, 6 (3): 69-74.  
摘要   PDF (2026KB)
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技术对高压冷凝器上管箱内衬所出现的腐蚀形貌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产生腐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用SUS316 L不锈钢制造的内衬在尿素生产的条件下主要发生了两种类型的腐蚀:点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应力腐蚀开裂起始于点腐蚀坑的底部。内衬表面所呈现的宏观裂纹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距很近的点腐蚀坑串联而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